HI, 登录 |
搜索标题   智能搜索  

基层风采

挺身愿做平安盾 俯首甘为孺子牛——对话“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王劲松
发布日期:2025-09-09 | | 责任编辑: 字号: A+ A- A

王劲松,男,中共党员,1991年12月入伍,2008年1月转业到湖北省宜昌市公安局伍家岗区分局工作,现任伍家岗区分局站前派出所所长。从军16年,从警17年,王劲松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只要群众有需要,他总会挺身而出。2012年,王劲松为了保护群众安全,迎向歹徒挥舞的尖刀,在被刺九刀、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然拼命搏斗,最终制伏了歹徒。他获评“中国好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

8月25日,记者见到王劲松时,他正带队巡逻。汗水浸透的警服紧贴后背,但他脸上不见一丝疲惫,精神头丝毫不输年轻民警。几天前,王劲松刚刚带队抓获一名流窜作案的嫌疑人。当时距离高铁发车仅剩7分钟,他一路狂奔冲上站台,硬是将已经登车的嫌疑人带了下来。

王劲松所在的宜昌东站,是鄂西地区重要的门户和交通枢纽。眼下正值开学季,车站迎来出行高峰,他奔走忙碌,一刻也停不下来。

“学生和旅客集中出行,除了加强值班值守,还要做好服务。”王劲松除了安排日常事务、维护辖区秩序,还忙着组织协调“王劲松东站青年志愿服务队”,为旅客提供周到的服务。

“风声亦何劲,松自无改容”,这句话用来形容王劲松再贴切不过。53岁的王劲松,坚毅果敢的军人本色丝毫未减。13年前,那个为群众安全挺身挡刀的硬汉让人动容;13年后,眼前这个奔波忙碌的身影同样让人感动。扎根基层17年,他用热血铸就忠诚,用汗水浇灌平安,将“人民”二字深深镌刻在心上。

为民挡刀,血肉之躯铸警魂

“在我看来,‘英雄’不过是在危急关头敢于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记者:面对歹徒刺向群众的尖刀,您以血肉之躯为盾,保护群众生命安全,能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情形吗?

王劲松:那是2012年2月8日下午,我在巡逻途中接到辖区村民的电话,一男一女在出租屋吵架,怕是要出事,要我们赶紧过来。我和同事赶到现场后发现,一男子正拿着水果刀往自己胸口捅,胸前的衣服上已是鲜血一片,旁边还站着一个惊慌失措的女子。所幸我们及时赶到,收缴了刀具,并将男子送进了医院。

当天下午6时许,女子打来电话,说男友要她去病房,把事情说清楚。她希望有警察陪同,以防发生意外。我陪着女子到病房后,走到床前安慰了小伙几句,接着走到门外,给他们留出沟通的空间。谁知几分钟后,病房里突然传来女子的尖叫声,我冲进病房,看到男子拿着一把弹簧刀朝着女子的头、脸一阵乱刺,鲜血从她的脸上流了下来。

我一下子急了,猛冲上去,想把男子推开,但没成功。这时的男子像疯了一样,手持弹簧刀,一刀接着一刀地乱捅。来不及多想,我直接用自己的身体迎着刀挡了上去。男子已经彻底丧失理智,双眼血红,挥舞着刀子朝我猛刺。我被他连刺了几刀,剧痛瞬间袭来。

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宁可付出生命,也不能让群众受伤害。我抓住他的双臂,大吼一声,将他摔倒在地。紧接着,我左手抓住他的刀柄,右手抓住刀刃,想夺下他的刀。但他拼命挣扎,我的右手被划伤。经过一番缠斗,他手上的弹簧刀被我打落,掉在地上。这时我感到浑身剧痛,身体一阵阵发冷,意识也慢慢模糊,喊了一声“医生”后,便失去了知觉。

记者:受伤住院期间,您经历了哪些难关?最让您感动的是什么?

王劲松:在重症监护室抢救的那五天,令我终生难忘。我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不能进食,不能喝水,胸闷气短,嘴唇干裂,喉咙像有火在烧。手术后第三天,医生发现我被刺穿的肺部需要再次手术,建议采取保守疗法,插入导流管。这样虽然风险小,但病人很痛苦,当时真有点生不如死,甚至多次想到过放弃。但我知道,我不能放弃,亲人在等着我,战友在等着我。我咬紧牙关,终于挺过了危险期。

住院期间,令我感动的事情很多。有很多群众到医院看我,无数网友为我祝福。最令我欣慰的是,伍家乡辖区村民对我的关心和牵挂,伍家乡是我工作过的辖区。那段时间,病房外的走廊里时常挤满了过来看望我的群众。有一名村民听人说吃鸽子可以加快伤口的愈合,托了好多人买到两只,连夜熬好了汤给我送来。一位80多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还把他珍藏了近60年的抗美援朝纪念章送给我,并在病房里大声地为我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记者:被歹徒刺中的九刀当中,有一刀离心脏只有一厘米,现在想起来有没有后怕?有没有后悔当时的决定?

王劲松:病床上一觉醒来,我才知道,搏斗中我一共中了九刀,肺部被刺伤;腹部一刀,刺穿了胃部。当时,我因为失血达2000毫升,血压只有30至60mmHg。用医生们的话说,我差不多是在死亡线上走了一遭。现在,我的身体还留下了血气胸、肺功能受损、左肋下和腹部麻木等后遗症。说实话,我还是有些后怕,但是我不后悔,如果我不挺身而出,群众就会受难。我始终牢记人民警察的光荣使命,无论面对的是刀还是枪,我依然会挺身而出。有人说,警察是人民群众的保护神,我觉得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褒扬和认可。如果我们不能在群众需要我们的关键时刻站出来,那我们就对不起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记者:您是家里的顶梁柱,家人对您挡刀的行为是怎么看的?

王劲松:在我受伤住院期间,最替我担惊受怕的是我爱人。她在医院里照顾了我一个多月,一句埋怨的话也没说。我的父母和岳父母年事已高,特别是岳父还因心脏病住过医院。我受伤后的第四天下午,老人们从媒体上得到消息,赶到医院来看我。四位老人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跟我说,孩子呀,你做得对,你既然穿了警服,就要保老百姓安全。有这样的好妻子、好长辈,是我一生的幸福。

记者:为群众挡刀之后,有很多人称您为“英雄”。您怎么看待这个称呼?

王劲松:在我看来,“英雄”不过是在危急关头敢于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他们和所有人一样会疼、会累、会哭、会老!但身为警察,为民挡刀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融入群众,善做百姓“知心人”

“和群众在一起,我觉得心里踏实,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

记者:从军营到警营,您是怎样快速转变角色的?

王劲松:16年的军旅生涯让我深深懂得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道理。我到公安系统的第一份工作是当社区民警。这个岗位又给了我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机会。

我最喜欢的事,就是穿着警服行走在辖区的村头巷尾,看到一个个熟悉的村民跟我点头、挥手、打招呼。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到了社区之后,我非常适应。和群众在一起,我觉得心里踏实,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

记者:听说在您工作过的社区里,很多人都把您当成老朋友,能不能讲讲您和他们之间的故事?

王劲松:多年来与他们近距离接触,增强了我和群众之间的深厚情感。我还记得曾经工作过的社区住着70多岁的黄婆婆,她的性情有些古怪。当时,随着宜昌城市东扩的推进,昔日的乡村被开发,很多村民搬进了崭新的安置小区。可面对新的环境,黄婆婆还是一如既往在一楼阳台养鸡,邻居和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想让她把鸡转移到其他地方去,她就是不听。

有一段时间,黄婆婆隔三差五就拨打报警电话,有时说有人偷了她的鸡,有时说有人偷了她的米。邻里都说她胡搅蛮缠,可我不这样认为。每次接到报警,我还是顺着老人的想法,不厌其烦地上门“勘查现场”,制定“捉贼方案”。

一来二去,黄婆婆把我当成了最信任的人。一见到我,她原本严肃的脸上就有了笑容。有一次,我趁着她高兴,就对她说:“您家的气味实在太大了,邻居们有意见不说,这些气味对您身体也不好。”黄婆婆望着我,想了想说:“那我明天就把它们送走。”第二天,黄婆婆果然把养的鸡都送到了菜市场,将它们全卖了。她很高兴地给我打电话,谢谢我的建议。

记者:在社区工作期间,您一个人联系4个行政村,群众对您的工作都很认可。您有什么独到的工作方法或经验吗?

王劲松:谈不上有独到的方法或经验,我认为做好群众工作不难,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不会拿我当外人。热心快肠地帮助群众,耐心细致地处理每一起警情,日积月累,群众就会把你当自己人。我们的一张笑脸、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合理的解释、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让他们内心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眼里的急切也会渐渐化作平和。

我当时负责4个行政村的社区警务工作,辖区面积大,再加上我当时所在的伍家乡新城建设加快,施工工地遍布辖区各个角落,伴随着城市建设,大量人口入住,有时忙得脚不沾地。

为提高处警速度,我将辖区400多个旅馆、便民店等场所及100多个工地登记造册,把居民房门牌和户主信息一一对应画成草图放在值班室。我拿着草图挨家挨户走访,4个村里的每一条村路、每一处居民房前都留下了我的足迹。不管多晚,只要群众需要,我都会马上赶过去。有一天凌晨3时许,我辖区共同村村民报警,称家中发生盗窃案。我和同事快速出警,10分钟内赶到位置偏僻的现场,快速查看现场后根据在现场发现的证据,分头追击嫌疑人,当天凌晨就将嫌疑人抓获归案,为群众追回了损失。那次连夜追凶之后,每次我到共同村去走访,村民们对我都更加热情了。

聚星成火,用情服务不止步

“这些看似琐碎的举手之劳,恰恰解决了群众心中最急迫、最实际的难题”

记者:到伍家岗区分局站前派出所工作后,为什么想到要创立“王劲松东站青年志愿服务队”?目前志愿服务队发展情况如何?

王劲松:2014年,我被安排到位于宜昌东站的站前派出所工作。宜昌东站既是鄂西交通咽喉,也是宜昌市的“东大门”,为了给过往旅客提供便利服务,展示宜昌文明形象,我一直在努力。

面对五湖四海的旅客,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我号召身边的朋友、同事和我一起做志愿服务。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这支队伍越来越壮大,我们就成立了“王劲松东站青年志愿服务队”。目前,我们的志愿者群体已经达到近3000人,成员包括公安民警、企业员工、学校学生等,已经累计为100多万人次提供了服务。

记者:志愿服务队成立后,你们做了哪些工作?这些服务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王劲松:我们的志愿服务队在宜昌东站为过往的旅客群体提供咨询、指引、帮扶、应急等服务。宜昌东站每年运送旅客超过千万人次,是旅客换乘周转的关键枢纽,咱们志愿服务队就扎根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就拿咨询指引来说吧。每天从清晨开始,队员们就守着咨询台,遇到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不等对方开口就主动迎上去帮忙。有一次,我在火车站接到一位迷路的婆婆,她说着江浙地区的方言,我和她之间的沟通成了难题。于是,我从火车站找来一名浙江籍的工作人员帮忙翻译,明白了婆婆是到宜昌来看望务工的儿子。我几经辗转联系上老人的儿子,又为她买来饭菜,陪着老人一起等候她儿子的到来。临走前老人一个劲儿地对我说“谢谢”,听得我心里暖烘烘的。

帮助旅客更是常事。车站里老人小孩多,外地旅客到站后对环境不熟悉,我们就现场为他们做出行攻略。有旅客行李箱轮子坏了,队员们就用随身带的胶带、小工具帮着缠好。

要说效果,最直观的是旅客脸上的表情。以前,常能看到旅客在大厅里东张西望、皱着眉打听路。现在,不少人远远看到我们的志愿者,会主动笑着走过来咨询,那种信任特别难得。车站的工作人员也常跟我们说,自从志愿服务队来了,车站大厅里问路的人少了,秩序好了不少,他们处理突发情况也更从容了。更重要的是,这抹“志愿红”慢慢成了车站的一道风景,现在队伍里还有几个是之前被帮助过的旅客呢—他们要把这种温暖传递下去。

我们的付出不但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称赞,也受到了各级组织的认可。2019年5月,“王劲松东站青年志愿服务队”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

记者:您觉得“王劲松东站青年志愿服务队”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

王劲松:我觉得服务队传承和发扬了“扎根于需要处,奉献于点滴中”的主动服务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一种主动向前的姿态。无论是值守咨询台,还是一眼发现旅客的难处,这种主动性将温暖从被动响应升华为主动关怀。

这种精神体现的是“于细微处见真情”的务实作风。服务队的价值并非来自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修复一个行李箱车轮、制作一张路线图、提供一顿热饭的涓滴之力。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举手之劳,恰恰解决了群众心中最急迫、最实际的难题。

这种精神会形成一种温暖与信任的循环。我们的付出换来了旅客毫无保留的信任和真诚的笑脸,甚至吸引曾被帮助的人加入我们。因此,最宝贵的传承就是将这份用心用情的奉献精神化作一座桥梁,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旅客,也能让这种温暖一直传递下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