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登录 |
搜索标题   智能搜索  

基层风采

缅怀︱讲述人刘晓:我们从未停止守护和平的脚步
发布日期:2025-09-08 | | 责任编辑:谢 方 字号: A+ A- A

烽火岁月虽远,英雄浩气永存。追忆先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回望艰苦卓绝年代里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与家国情怀,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对先辈的追思,更是对历久弥新的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传承弘扬。

我们从未停止守护和平的脚步

 

刘公武(1903-1988),又名庚舜,号耕芜,1903年4月出生于湖南华容县,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1933年投奔冯玉祥的抗日部队,后历任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武冈)少将政治部主任、湖南省政府秘书长等职务。后积极投身湖南和平解放事业,协助程潜、唐生智、仇鳌等促成湖南和平解放。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民革湖南省委会副主委。

 

讲述人:刘晓(刘公武之子、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民革湖南省委会原主委)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节点,父亲刘公武的身影愈发清晰。他的一生,与民族救亡图存的壮阔征程紧密相连,而我循着他的足迹守护抗战记忆的点滴,也成了对他最好的告慰。

1931年从德国留学归来的父亲任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长,当九一八东北沦陷的噩耗传来,他带领学生们走上街头游行集会,一声声“还我东北”的呐喊,既是对侵略者的愤怒控诉,更是对家国的赤子深情。那次抗议后,他毅然辞去校长职务,踏上了归国抗日的漫漫长路。

1933年,父亲加入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被委以上校教官,培训各地参加同盟军的青年学生。此后十余载,他的足迹遍布抗日战场与军事教育阵地:在庐山军官训练班,他为前线输送的将校讲授国家兴亡大义;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上校政训处处长时,他把“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信念刻进学员心中;到了黄埔军校武冈二分校,身为少将政治部主任的他,用思想的力量凝聚起抗战士气。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父亲即受任湖北省政府先遣负责人,去武汉接管第六战区敌占区物资,遣送日军战俘和家属。父亲有幸代表湖北省政府在武汉张公祠(受降堂)见证了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将军接受日军投降,这是他人生中最难忘怀的经历。

2005年,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代表早已作古的父亲接受国家颁发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父亲当之无愧,后辈难以承受,于是我开始为抗战老兵奔走呼吁。近二十年来,我们累计救助了数千位抗战老兵,修复了十余座抗日将士陵园,收殓了上千具抗战阵亡将士遗骸。这是对父辈的告慰,也是对历史的敬畏。

父亲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从未离开。我会继续守护好历史的记忆,传承好父辈的遗志,让更多人铭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曾为我们负重前行;哪有什么和平永驻,只是我们从未停止守护和平的脚步。这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也是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承诺。

团结报9月4日第5版刊登

END



一审:罗   惠
二审:李文军
三审:唐   宁
责任编辑:谢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