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七九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副连长庞文甫显示了过硬的组织指挥才干和政治工作能力,荣立了三等功,被提升为指导员。战后他带领全连干部战士发扬“两不怕”精神,出色地完成了戍边御敌的光荣任务。年底,连队被师树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先进连队”,庞文甫再次荣立三等功,并被广西军区树为“模范带头的指导员”。一九八○年初,他当上了教导员。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庞文甫参加广州军区第五次党代会回到边防,正赶上团领导班子调整。这时,关于他要提升的消息不胫而走。的确,在干部战士心目中,庞文甫是个够格的提升对象。当教导员以来,营里年年当先进。几年中,营里两个先进连队调出,又调进了两个闻名全师的后进连队。庞文甫一年多吃住在这两个连队,帮助他们甩掉了后进帽子,其中一个连队荣立了集体三等功。
团的新班子的名单公布了,出乎人们意料之外没有庞文甫的名字,因为他的年龄大了。不少他的老搭档和老部下成了他的上级。许多人为他叹息,还有的人说:“提不了,还干什么,不如早点向后转!”何况,庞文甫家里父母年老多病,需人照料。然而,庞文甫没有这样做。他向团的新班子表示:党叫干啥就干啥,决不给领导出难题。此后,庞文甫工作干劲不减,一如既往一心扑在边防建设上。炮连要开往前沿执行任务,庞文甫说:“我去!”他带着指战员冒着敌人的冷枪冷炮修筑阵地、训练执勤,在前沿一蹲就是半年。去年四月,还击越军的炮战打响后,庞文甫还亲自到离敌只有几百米的前沿观察所,指挥部队用猛烈炮火狠狠还击敌人。越军视这个观察所为眼中钉,一次又一次地组织炮火向观察所轰击,观察所四周落下了上百发敌人的炮弹,最近的才6米,战士们催他赶快离开。“这个时候我不能走!”这是庞文甫的回答。他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从堑壕这头跑到堑壕那头,用简短有力的政治鼓动激发战士们沉着对敌、勇敢战斗。弹片横飞,炸起的土石不时地飞落在他的身上,他全然不顾。战士们被教导员无畏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跃出堑壕,冒着敌炮火,及时准确地捕捉目标,一发发复仇的炮弹准确地射向敌阵……。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西军区召开的对越炮战表彰大会上,炮连荣立了集体二等功,庞文甫的胸前又增添了一枚金光闪闪的军功章。
庞文甫心里装着部队、装着边防,以致没能顾及自己和家庭。一九八一年初,带领部队在莽莽大山中搞了五个多月强度施工的庞文甫一下子瘦了二十多斤,加上胃病时常发作,一时又瘦又黑。来队探亲的爱人差点不敢认他了。最后,爱人心疼不过,辞去了每月六十多元工资的玉雕工作,把家从中原的名城南阳搬到了艰苦的边防,以便照顾自己的丈夫。去年冬,年迈的父亲久病不愈,几次来电催他回去。他已四年没回老家了,首长同意他回去看看。可他看到部队工作紧,营里干部在位少,又主动留下来,只给家中寄去了一百块钱,托堂兄代替照料……
部队又要精简整编了,有人对他说:“快走的人了,再干还不是那样!”庞文甫也清楚,这回肯定要走了,可什么时候走得由组织决定呀。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干部,在位一天,就要尽职尽责一天。
不久前,营受领了一项修筑战备公路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当时,营里有三分之一的干部在外执勤。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庞文甫起早贪黑,每天跟班十多个小时。一天下午,狂风骤起,乌云滚滚,一场暴雨就要到来。工地上还有一段结合部没铺好,万一路面被冲,就麻烦了。“一定要抢在暴雨之前!”庞文甫大喊一声,带领大家扛石头、灌水泥,苦干起来。汗水挂满他的两腮,湿透他的军衣,石头划破了他的手指,他一声不吭。庞文甫的行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激励着干部战士,工地上出现了你追我赶的景象。结合部抢在大雨之前修好了,而庞文甫却因劳累过度倒在工地上……施工任务提前二十天完成,创造了全团最好最快的施工纪录。(本报特约通讯员贾永、李牛胜)
庞文甫的事迹给我们什么启示
《新班子的名单上没有他》这篇通讯,写得多么好啊!它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高境界的闪光语言,没有八股腔,它通过一系列活生生的事实,描绘出一个共产党员怎样对待进退、去留的高贵品德。
庞文甫没能被选进新的领导班子,是因为他无能吗?不!在和敌人面对面的紧张战斗中,在完成艰苦的戍边任务中,在改造后进连队的工作中,都显示了他出色的才能。是因为他无德吗?不!他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国防事业,他的身上闪耀着“五种革命精神”的光辉,成为干部战士衷心爱戴、努力效仿的榜样。那么,他为什么进不了新班子呢?因为,他的年纪大了。而这是无法加以改变的。
进不了班子,继续提拨没有希望了,在部队长期服务没有希望了,一大批新人上去了,他的老搭档、老部下成了他的上级。在这种情况下,他采取什么态度呢?他向新班子表示:“党叫干啥就干啥,决不给领导出难题。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干部,在位一天就要尽职尽责一天。”从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胸怀!
庞文甫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了:他大公无私,为国忘家,把家庭的种种困难放在一边,一心扑在边防上;他身先士卒,哪里困难到哪里去,哪里危险就往哪里冲;他明知很快就要被精简、离队了,可还是拼出老命干,出色地完成他所承担的一切任务。所有这些都是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但又不是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做到的。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共产党员有理想、守纪律的精神。
本报前一期刊登了一位转业干部在即将离队时写给编辑部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现在的人要作出的每个选择,仿佛无一不是为自己想的,人都是先考虑自己,再考虑集体和国家的”;他还认为那些响应党的号召作出了在边防艰苦奋斗、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选择的人,有的是无能无知的,有的是万不得已的。实事真像他说的那样吗?请读者联系庞文甫的事迹进行思考吧!
(原文刊在战士报头版头条1985年4月8日)

李牛胜,男,湖南省宁远县仁和镇社旺村人,1960年12月岀生,1983年3月入党,大学文化,1980年入伍,2000年在广州军区汽车技工训练大队学员一中队教导员岗位转业至中共衡阳市委政法委,2020年在中共衡阳市委政法委二级调研员退休。1984年因参加对越炮火还击作战火线报道战功卓著荣立三等战功一次,并被破格提干。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等中央和地方报训电台发表稿件3千余篇,与人合作《采访释疑88》一书,曾10余次被广州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
一审:罗 惠
二审:李文军
三审:唐 宁
- 上一条:架桥岭——庆祝抗战胜利80周年
- 下一条:从外滩到天安门,两位上海公安民警现场观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