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招考面试,考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能力。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应广大考生要求,本公众号将刊出姚金海教授撰写的《职场员工思维艺术》系列文章。姚教授作为资深教育专家,组织过多种考试,又作为评委,应邀参加过很多企事业单位的各种入编面试,还作为指导老师,指导很多考生应试过关。他结合几十年来的的专业研究和职场应试指导经验,从思维哲学和逻辑学角度进行总结和提炼,将职场招考面试及处理工作之思维艺术整理成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前期推出三篇文章,第一篇回答“是什么”,这是认识世界的思维起点,第二篇回答“为什么”,讨论创新思维的驱动力,第三篇回答“怎么做”,讨论如何呈现创新思维的成果。本系列拟推出约60篇原创文章,敬请期待!
问题回顾:
面试中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要离开上一个职位?”有人回答:“我的老板真是个混蛋,尽管我为公司付出了鲜血、汗水和眼泪,但他从来没有给我加薪。”即使这是真的,那你也未免太诚实了。要记住,你这是在面试,而不是在接受心理治疗。一个更好的回答应该是:“我正在寻找一个能够支持个人和职业发展与成长的公司环境中的职位。”看到区别了吗?一个是八卦导向的,另一个是成长导向的。
破解之道:
现在就业竞争非常激烈,搞定招考面试是取胜关键。要在高手如林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有秘诀吗?“是什么”思维的正确运用,就是取胜秘诀之一。
一、“是什么?”思维模式
每个人睁眼面对世界的第一个问题是认识世界,认识他所遇到或可能遇到的每一个事物,人的生存发展就是一个认识世界的过程,即认识世界及其事物是人生的客观需要。
认识世界的思维起点是,回答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上的事物是什么?一个事物与别的事物的关系,事物的产生发展过程,事物有什么作用,事物有哪些特征和表现形式,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状态,等等,即世界及事物“是什么?”的知识。
每个人要明白这些,就必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即学习过程首先是获得这个世界及事物是什么的知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将前辈积累的知识一代一代传承,形成了庞大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即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其中包括世界及事物是什么的各种知识。
知识的表达工具是各种语言文字符号,不同民族(国家)形成的语言文字符号虽有许多区别,但对世界及事物是什么的表达是共性的,相互学习借鉴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是什么?”思维必须运用一些基本的知识工具,从哲学和逻辑学角度分析,主要有概念、术语及其判断。不同的概念定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不同的术语具有不同的意思,指向不同的事物。不同概念、术语及其判断构成科学技术知识的特定学科门类,由学科构成相互联系和区别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
二、“是什么?”思维训练
毫无疑问,记忆是学习知识的基础,每个人从出生直至离开世界,各种概念、术语及其判断构成的知识伴随其一生。不同人的知识水平高低,首先表现在其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区别,其次是专业领域的创新及贡献度。
(一)博闻强记
中小学学习的主要是记忆的知识,即对不同概念、术语及其意思和判断的博闻强记,是每个人深度学习及创造的基础。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分门别类熟记不同学科的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技术体系,包括语言文字符号的工具。这是进一步理解世界及事物,创造知识技术的基本条件。
(二)实践真知
记忆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方式,现实生活中观察、了解和分析各种事物,更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入自然世界和社会领域去观察分析各种事物,加深记忆和理解书本(网络)知识,获得亲身感受的感性认识,是把握理性认识的基础,更有助于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创造。
(三)思考运用
学习知识目的是运用,掌握各种知识,必须思考怎样与人沟通打交道,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同时,每个人要思考学习的知识,包括掌握生产技术及管理经验等,怎样满足社会生产活动需要。一部分人要运用知识从事科学实验,生产和验证知识技术。掌握基本记忆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基础上,才能进行灵活运用知识和创造科学技术的活动。
三、“是什么”思维运用
职场招考面试几乎是所有单位进人的必经环节,一般是用人单位或上级部门组织专人负责面试。形式上一般是考官面对考生,现场由考官提问,考生回答,考官给分。考生要获得高分,取决于各种因素,其中,考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水平是关键。
不同的职场岗位对应聘人有不同的具体要求,但一般性要求是相同的。例如:处理人际关系、应变反应、沟通表达、组织协调等能力素质是职场岗位的普遍要求。不论什么岗位的招考面试,一定要考核应聘人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一般来说,平时注重思维及表达能力训练的应聘人面对考官提问,能够达到基本要求,没有注重这方面训练的应聘人可能落荒而逃。要获得高分的一个诀窍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思维的运用。
(一)圈定范围
招考面试题目从哪里开始回答,一般是从概念和术语着手,即圈定提问中的主要概念和术语,确定问题涉及的范围。考官问什么考生答什么,精准定位问题的概念和术语,包括涉及的学科及知识技术。
应聘人所学专业与岗位需要只要不存在无法克服的障碍,一般能运用行业内大家所熟知的概念和术语,即通行的行话表达。例如:我国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主要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健康、航空航天等。新经济主要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等。要使用规范性的通用概念和术语,不能自己生造,也不要使用网络语言。
(二)准确定义
一般来说,招考面试题目是开放性话题,从“是什么?”最基础知识起步,即从基本概念和术语着手。既反映考生专业知识的基本功,同时,为后续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做?”打下坚实基础。
结合实际工作及相关案例材料,从理论上的概念和术语正确定义出发,界定问题的理论边界,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依据。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寻找理论上的观点和原理作为支撑,“以理服人”,将给人不一样的印象。
(三)判断分析
应聘人对所提问题以概念和术语为工具,必须给出正确的判断。符合什么理论原理和观点,现实中有哪些表现,既要判断对错,更要判断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
以正确判断为前提,必须进行多维度分析。一般来说,正反对比、时间空间、理论现实、前因后果等多角度分析,逻辑性展示思维的层次性、条理性和严密性。
一审:罗 惠
二审:李文军
三审:唐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