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登录 |
搜索标题   智能搜索  

基层风采

这个嘴唇“色号”,是这里民警辅警的标配
发布日期:2025-08-19 | | 责任编辑: 字号: A+ A- A

西藏阿里,喀喇昆仑山脉腹地,海拔5118米处矗立着一座石碑,石碑的两面用鲜红的大字写着“泉水湖检查站”“挑战死人沟,唯我泉水湖”。

这里有中国海拔最高的国道公安检查站——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公安局泉水湖一级公安检查站,驻守在界山达坂山口处,扼守着新藏线219国道、新疆入藏的必经之地。

驻守在海拔5118米的“生命禁区”。

这里曾经被叫做“死人沟”,平均海拔520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20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40%。“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是对这里环境的真实写照。

正是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中,泉水湖一级公安检查站民警辅警们日夜坚守,用脚步丈量“生命禁区”每一寸土地,用忠诚担当与钢铁意志筑起西藏“北大门”的安全屏障。

坚守在“死人沟”

探访,从漫长旅途开始。泉水湖一级公安检查站是西藏海拔最高、离县城最远的公安检查站。从阿里地区行政中心狮泉河镇启程,沿途是无边无际的湿地、雪山。因为下雪的原因,每逢山口,汽车都会一头扎进夹杂着飘雪的雾气之中。

车程6个小时,不记得翻越多少山口,经过多少个冻土路段、雪崩路段、横风路段,野生动物出没等交通标识牌一个接着一个。当抵达海拔5347米的界山达坂时,司机告诉我们,过了这个比珠峰大本营海拔还高的路段,检查站就要到了。

下车时,记者的嘴唇早已是深紫色。但我们很快发现,这个嘴唇“色号”是这里每一位民警辅警的标配。

检查站副站长强巴次仁介绍,“泉水湖”是2013年建站后才有的名字,民警们更习惯叫它过去的名字——“死人沟”。这里一直流传着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50年前,解放军进藏的先遣部队在此露宿,第二天因高原缺氧,很多军人再也没有醒来。

临近下午3时,正是车辆的高峰时段,执勤民警紧张地忙碌着,不停地检查提示着来往车辆人员。“您好,请出示证件”“您好,检查完毕,您可以通行,前方道路有积雪,路上小心”……随着夏季到来,“云上阿里”迎来了最好的季节,自驾游客增多、工程运输等大型车辆也明显增加。

认真查验过往车辆。

尽管是6月,辖区沿线还是下了一场不小的雪。“守护着新藏线交通要道,沿线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让我们不敢掉以轻心。特别是下雪天,最害怕发生事故。”强巴次仁说。

“所幸,这场雪没带来什么问题。”当负责巡逻的民警带回一切平安的消息时,强巴次仁终于松了口气。

泉水湖检查站距日土县城268公里、距新疆叶城687公里,地处连接西藏和新疆的重要通道。民警辅警通过严格细致的检查,有效防止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有力维护了新藏线的安全畅通。

除了日常检查,检查站还担负着巡查巡逻、紧急救援、处置应急事件等各项工作任务。每月巡逻无人区2次,来回800公里路程,耗时12小时;每天巡护国道1次,来回120公里,耗时3小时……检查站的执勤清单上,清晰记录着民警辅警们巡逻的艰辛。

“云端”爱心驿站

“民警同志,我们的车陷在泥里动不了了,快帮帮我们。”不久前,一个满身泥泞的人从一辆私家车上下来,焦急地向民警求助。

原来,4名游客在前往海拔5000多米的红山湖观湖时,因对地形和路况不熟,导致车辆陷入泥地。由于手机没有信号,其中一人搭乘顺风车前往检查站寻求帮助。了解情况后,民警立即携带救援设备赶往车辆被困地点。

“由于车辆陷得太深,以警车牵引脱困的方式行不通,我们只能通过人工清理车辆周边泥土并结合人推、车拉等方式进行救援。”参与救援的民警回忆。最终,被困车辆被转移至安全路段。

类似的救援,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检查站的陈列馆内,三面墙都挂满了被救助人员寄来的锦旗。

泉水湖检查站辖区多为无人区,特别是松西至新疆三十里营房路段内,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初到高原的人员极易出现高原反应和突发性高原疾病。作为新藏线无人区唯一的救援力量,紧急救援成为检查站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自行车、摩托车自驾车友增多,我们在站内打造了爱心驿站,为往来游客提供更多服务。”泉水湖检查站政委张锦涛介绍,由于附近几百公里没有旅店和补给,检查站成为旅客的中转站。

高原驿站供往来旅客休息。

记者了解到,检查站最新一代营房因为冻土层地基下沉无法继续使用,值守的民警辅警只能搬进简易板房居住。在住宿条件紧张的情况下,检查站硬是腾出一间房作为旅客的休息区。这里,不仅有吸氧设备和简易的医疗物品,还有开水和热乎的便餐。

“虽然这里海拔高天气寒冷,但这座‘云上’公安检查站已经成为骑友圈里最温暖的存在。”一名来自上海的自行车骑友在检查站意见簿上留下了这样的话语。

如今,“在无人区看到检查站的灯,就看到了希望”,成为过往旅客群众的心声。近年来,检查站累计救援500余辆往来车辆、1200余名群众,收到锦旗200余面、感谢信30余封。

以生命赴使命

“拉巴平措,你在哪,你快回来……”检查站民警休息区域的一台电视上,反复播放着阿里公安制作的情景朗诵《昆仑的呼唤》中的片段。

检查站民警米玛罗布看着电视中的画面,轻轻叹了口气。1996年出生的米玛罗布与朗诵中反复提到的拉巴平措同年入警参加工作。“拉巴平措已经牺牲4年多了,我们都很想他。”米玛罗布说。

那是2020年10月8日,狂风肆虐。一名骑行客来到检查站寻求帮助,称自己的证件连同帐篷被大风刮进了泉水湖。接警后,拉巴平措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往湖边。

“我年轻,我来!”抵达现场后,拉巴平措自告奋勇。他脱下衣裤,系上绳索,跳上一块空心门板,拿着一根长钢管,奋力向帐篷撑去。谁曾想,浸了水的帐篷非常沉,拉巴平措连试几次都无法将其从湖里提起。

就在这时,悲剧发生,一阵大风袭来,拉巴平措系在腰间的绳子突然脱落,滑入水中。尽管同事们第一时间开展救援,但拉巴平措的身影还是消失在了波涛汹涌的湖中。那一年,他才23岁。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检查站副站长冯磊介绍,10余年间,有4位战斗在泉水湖的民警离世,他们用生命践行使命,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如今,检查站配备了制氧机,住宿条件、保暖设施也不断改善,勤务也改为每三个月进行轮换。但是恶劣的环境依然带来挑战,由于长期处在高海拔、低气温、缺氧的环境,部分民警出现高原疾病,高原急救药品成了人人床头的必备品。

虽是夏季,检查站营区板房上仍挂着冰凌,冰凌下一个个储水桶整齐排列。阳光洒下,墙上的誓言那样耀眼:掉牙掉发不掉队,破皮破肉不破纪,失眠失忆不失职,换人换岗不换枪。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