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下半年,我有幸参加了某守备师“英雄侦察连”的报道。该连是个名扬全军的“钢铁之师”。采访开始不久,便使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感叹和激动之中:“该连十年如一日,一直坚守在广西边防前线,在坚持不懈的思想教育和严格训练中,培养了官兵们压倒一切敌人的气魄和战无不胜的过硬本领。在一次执勤途中,该连原连长、著名战斗英雄隆志勇掉进越军挖的陷阱,4根竹签插入双腿,他咬紧牙关拔出一根根带血沾肉的竹签,痛得几乎晕过去。战友们为他包扎好伤口后,他手一挥竟站了起来,又走在前面为战友开路。由于连队在边防对敌斗争中完成任务出色,战果大,伤亡小,成了广西边防部队的一面旗帜,全连有85%的干部战士荣立战功。在采访到了侦察连类似上述的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之后,我们就急不可耐要动笔写文章。我们想:只要把这些人们闻所未闻的训练、作战事迹一件件、一桩桩地摆出来,就够编辑读者感动一阵的了,还愁不能上报?
可是,带领我们采访的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处长郑穗华却总是按兵不动,他说,响鼓也要重锤,越是好材料,越要反复打磨,才能“卖个好价钱”,否则,值一块钱的东西,就会只能卖五角钱。他领着我们对侦察连的事迹材料作了多次讨论,尤其为确定稿件的主题,真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我们从侦察连的各种材料出发,进行了深入探求,拟出了若干主题,最后,大家才较为满意了:侦察连的官兵们在训练中、在战场上,表现得那样英勇无畏,堪称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合格军人”。而他们之所以“合格”,其本源在于他们把祖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祖国的利益舍得一切,所以才产生了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实践证明,在当时商品经济大潮汹涌袭来,许多人心目中祖国利益观念淡薄了的情况下,这个思想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的。我们不仅在稿件的主题思想上费了脑筋,在写作形式上,也下了功夫。经过一次次的肯定和否定,方才确定:从“英雄侦察连”这个英雄群体中选出10个有代表性的人物,逐个加以精雕细刻,让人们通过他们去窥探侦察连的全貌,去领略回荡在侦察连的“军魂”。
重锤敲响鼓,声音更长远。我们经过30多天的努力写出来的反映“英雄侦察连”事迹的长篇通讯,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战士报等中央和军队地方一些报刊电台刊播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写作这篇稿件虽然离现在已经有二年多的时间了,但它给我的启示却深深地留在我的心中。先进事物的本质是最有价值、对事物的本质揭示越深,稿件的普遍性就越强,价值也就越高。而事物的本质有时深深地蕴藏在新闻事实之中,并不是一眼就看出来的,即便是一看就很动人的新闻,也并不是一眼就看出来的,即便是一看就很动人的新闻,也并不是一眼就看出来的,即便是一看就很动人的新闻材料也是如此,我们最先看到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它最有价值的本质。要把它最深刻的本质揭示出来,需要我们作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研究。所以,响鼓亦要重锤敲。
(原文刊在新华日报社新闻通讯1991年第2期)
李牛胜,男,湖南省宁远县仁和镇社旺村人,1960年12月岀生,1983年3月入党,大学文化,1980年入伍,2000年在广州军区汽车技工训练大队学员一中队教导员岗位转业至中共衡阳市委政法委,2020年在中共衡阳市委政法委二级调研员退休。1984年因参加对越炮火还击作战火线报道战功卓著荣立三等战功一次,并被破格提干。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等中央和地方报训电台发表稿件3千余篇,与人合作《采访释疑88》一书,曾10余次被广州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
一审:罗 惠
二审:李文军
三审:唐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