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登录 |
搜索标题   智能搜索  

基层风采

从铅字到像素:一位战地新闻干事的精神长征与时代回响
发布日期:2025-08-07 | | 责任编辑:吴建友 字号: A+ A- A
值此建军98周年之际,我这个被原广州军区战士报社誉为“战地土记者”之称的小老人,想把1980年入伍到广西边防前线军营至2000年转业到地方工作积累创作的一些新闻作品奉献给我的老战友老首长老师老同学老同事老乡及亲戚朋友和兄弟姐妹们,取个小标题就叫“李牛胜军地新闻作品精选”,特奉献给大家,希望亲们喜欢并提出宝贵意见为谢!当然,在这些作品中既有我自己独立完成撰写的稿子,也有我与师团广西军区广州军区以及新闻单位老首长老领导老战友合作集思广益共同完成的稿子,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从铅字到像素:一位战地新闻干事的精神长征与时代回响(作者叶华新)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一位曾被称为"战地土记者"的老兵李牛胜,将他从四十年前当战地报道员开始发表在军地报刊上的新闻作品,一篇篇重新推送至新开的微信公众号。这一看似简单的"搬运"行为,实则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是军事新闻的"数字考古",更是对边防军人精神世界的深情回望。当那些记录着"弄合之春"、"庭毫之夏"等戍边生活的文字从泛黄的报纸跃入闪烁的屏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坚守,更是一位老兵对军旅生涯的永恒致敬。

      初识李牛胜,应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军区宣传部门组织的一次会稿会上。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敦厚肤黑,而在会上发言,则体现着他对边防新闻报道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作为当时中越军队“两山”(广西法卡山、云南扣林山,之后规模更大“两山”是者阴山和老山)战斗之一,法卡山在争夺战中完胜后闻名全国。应该说,法卡山所在部队,对李牛胜写新闻报道有着天时地利的优势,作为临近边防部队同样从事了多年新闻报道工作的同行,我是深感望尘莫及。当时边防部队新闻报道工作有评比有竞争,后来作为师的新闻干事,我无形中压力山大。后来,我到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就读后的一段时间,才得知李牛胜从三师调来接替我成为五师新闻干事。如今几十年后,有幸读到李牛胜的当年作品,倍感亲切,这些发表在军地报刊上的报道,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还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西边防,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后的特殊时期,边境线上剑拔弩张,炮火和侦察作战连绵数年。李牛胜以"战地土记者"的身份,用笔写出了许多反映边防官兵生活战斗的新闻报道,记录下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从"弄合之春"到"庭毫之夏"》中描绘的场景——战士们围着篝火吟诵唐诗,在硝烟未散的阵地上举办读书演讲会,在艰苦环境中自发组织"对春联、写春文、唱春歌"等活动——这些细节构成了中国军旅史上独特的精神图景。正如他在文中所述,这些活动"散发着80年代热血男儿热爱祖国的激情,体现了广大指战员们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如今这些文字从历史深处走来,能够成为研究改革开放初期军队文化建设的一手资料,成为填补正史记载之外的微观记忆。

     在当代语境下,重读这些作品,我们更能感受到李牛胜新闻写作的艺术价值。就拿《从"弄合之春"到"庭毫之夏"》这篇文章来说,他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通过战士黄正德朗诵唐诗的细节,通过"绿树浓阴夏日长"的诗句与边境山峰的呼应,构建出极具张力的画面感。这种"小切口、大主题"的写作手法,让严肃的军事报道充满了人文温度。他笔下的边防军人不是刻板的战斗机器,而是一群在保家卫国之余依然追求"求知求美求乐"的热血青年。这种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恰恰是当下新媒体时代最稀缺的品质。当今天的读者在手机屏幕上读到"淡红的夕阳斜照着云缭雾绕的边疆山峰,一张张笑脸被篝火的光芒映照得通红"这样的文字时,依然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跳动的情感脉搏。

      从传播学角度看,李牛胜将几十年前传统媒体报道迁移至新媒体平台,完成了一次军事新闻的"数字迁徙"。这种迁徙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种媒介转化和价值重构。在纸媒时代,这些作品受限于版面空间和单向传播;而在微信生态中,它们获得了二次生命,能够通过分享、评论、点赞实现互动传播。尤为珍贵的是,作者在公众号中保留了原始发表的报刊名称和日期,这种对新闻源的尊重展现了专业操守。正如他在编者按中所言,这些作品既有独立完成的,也有"与师团广西军区广州军区以及新闻单位老首长老领导老战友合作集思广益共同完成的",体现了对集体创作的敬畏。这种严谨态度对当下自媒体环境下真假难辨的信息泛滥现象,无疑是一种无声的批判与示范。
      李牛胜的公众号实践,创造性地开辟了退役军人参与国防教育的新路径。通过"牛哥闲聊局"这个亲切的平台,他将个人的报道记忆转化为公共记忆,将边防部队的历史记载转化为社会精神财富。在推送这些旧闻时,他并非沉湎于过去,而是如编者按所示,意在"铭记历史,展望未来"。这种历史观照下的现实关怀,使得每一篇推送都成为连接军地、沟通代际的精神桥梁。尤其在建军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相关内容,更体现了他对军事传播规律的准确把握。公众号中"倾听老兵故事"的定位,巧妙地将个人经历升华为集体记忆的载体,为当代年轻人了解边防军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鲜活素材。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这一行为体现了军事新闻工作者的历史自觉与文化担当。李牛胜在火线报道中荣立战功,发表三千余篇稿件,十多次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这样的履历本身就构成了一部浓缩的军事新闻史。退休后他并未止步,而是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将珍贵的历史记录数字化保存。这种自觉的史料保存意识,对于构建中国军队的集体记忆具有重要意义。他在自媒体平台延续新闻生命的行为,与当下军队强军文化建设形成呼应,展现了军事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字,既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它们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媒体如何变革,记录军人风采、传播军队正能量的使命永远不会改变。

     当反映边关将士的"弄合之春"的诗歌朗诵与"庭毫之夏"的读书演讲等系列新闻报道,通过微信平台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被唤醒的记忆,更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李牛胜的新闻作品之所以在今天依然动人,正因为它们捕捉到了军人职业精神中最恒定的部分——在艰苦中创造美好,在平凡中铸就伟大。从铅字到像素,从报纸到公众号,变化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是一位“战地记者”对军队的深情,对真相的执着,对文字的敬畏。这种坚守本身,就是对中国军人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对所有新闻工作者的无声感召。

      在这个信息转瞬即逝的时代,李牛胜用他的公众号搭建了一座连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得以回望那段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岁月。这些重新焕发生机的文字,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总结,更是一代边防军人集体记忆的宝库。它们告诉我们,好的新闻永远不会过时,真的故事永远动人心弦,正的能量永远催人奋进。这或许就是一位“老兵记者”在新媒体时代,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馈赠。

(这是原广州军区守备第五师新闻干事叶华新对李牛胜牛哥闲聊局公众号及李牛胜军地新闻作品精选的点评)

李牛胜,男,湖南省宁远县仁和镇社旺村人,1960年12月岀生,1983年3月入党,大学文化,1980年入伍,2000年在广州军区汽车技工训练大队学员一中队教导员岗位转业至中共衡阳市委政法委,2020年在中共衡阳市委政法委二级调研员退休。1984年因参加对越炮火还击作战火线报道战功卓著荣立三等战功一次,并被破格提干。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社等中央和地方报训电台发表稿件3千余篇,与人合作《采访释疑88》一书,曾10余次被广州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

一审:罗   惠
二审:李文军
三审:唐   宁

 

 
责任编辑:吴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