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长安网讯 从县城区沿万佛大道一直向西南,行驶40公里就进入了安徽省舒城县河棚镇境内,映入眼帘的是层峦叠翠、郁郁葱葱的山村美景,宽阔的河棚河像一条玉带自西向北飘飘而下,早起的妇女们三三二二结伴,有说有笑地在洗衣服,一片安居乐业景象。
“我家丈夫、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务工,平时很少回家,现在我带着孙子在家生活,派出所驻村警察和村干部经常来走访,搁在门口东西,不怕偷盗,邻里互相关照,没有人欺负我们。”谈起前后的变化,家住河棚镇詹冲村汪奶奶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以前,汪奶奶曾与隔壁邻居因宅基地一事发生过矛盾,二家人闹得不可开交,村民组长立即将此情况向村干部汇报,经驻村民警、村干部、村民组长近二轮的耐心调解,矛盾得以化解,握手言和,二家人再也不担心老人小孩在家吵嘴了。
“山区情况特殊,大多数青壮年长年在外务工,实有居住人口年龄层次呈两级分化——‘老的老、小的小’,虽然偶发性矛盾较少,发生的矛盾纠纷却大多数日积月累形成的陈年旧怨,化解难度大、牵扯警力多。为保证辖区治安稳定,我所一直以来尝试破解的难题,也是山区派出所共同期盼解决的问题。”河棚派出所所长童昊说。
早在2014年,该所积极响应县公安局关于建立“警民联调”机制的部署要求,全面完成了河棚镇“警民联调室”标准化建设任务,并通过实践探索出“1+1+X”的警民联调机制,即“1”名驻村民警、“1”名调解员、“X”因不确定因素参与的不确定调解人员,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不仅是河棚镇,在舒城县公安局干汊河镇、桃溪镇、棠树乡等地,为改变在民事调解中基层公安机关一家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各乡镇派出所积极争取所在乡镇党委政府支持,通过司法物选,公安审核,将各地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政法、老老师、老领导等社会资源纳入“警民联调”人才库,建立调解中坚力量,与公安机关的调处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化解。
“这样一来,调解力量与民警通力合作,不仅对自己是一种法律知识学习过程,同时,在调解过程中可以让年轻民警积累做群众工作的经验,一举两得。”舒城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张震说。
高先友今年69岁,在干汊河镇,他曾当过人保干事、公安员,后在镇综治办上过班,做调解工作是一把好手。虽已退休,但老高身体结实,说话嗓门大。2017年干汊河镇返聘老高为镇警民联调室专职调解员,与派出所民警辅警一样,按时上下班。
“在我们这儿,好讲人情和面子,村民间矛盾,一般万不得已,很少去法院或请律师。相反,那很容易被人授以口柄,觉得抬不起头。我的工作就是在遵循法律前提下,靠个人威望,亲朋好友,或者借以自己三寸不烂之舌,用情用理予以调解,化解矛盾。”高先友介绍说,8月1日,在干汊河镇警民联调室,与老高一起上班的,还有西宕村主任朱万艳和乌羊村书记胡学柱,因为,他们现在的另一身份就是兼职人民调解员,全镇所有村干部都会轮流到岗,在警民联调室上一星期班。
“我们在警民联调室上岗,具体任务就是,一有纠纷警情,便同派出所一起出警,若现场无法当场调解的,将纠纷进行梳理,先调解在急的,遇到难度较大的,我们会分别做双方当事人工作,或邀请法律明白人做工作,搞清症结所在,矛盾化解起来就方便多了。”据村书记胡学柱介绍,每个村干部兼任警务协管员,建立村级警务服务站,组建由治安中心户长、综治网格员、“五老”等人员组成的综合治理网格,这种“警务通达”综治模式在日常工作中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了坚强后盾。
棠树乡是撤区并乡后三乡合一的农业大乡,农业人口占全乡的95%以上。以前,因该乡地处县域边界,各类社会矛盾、邻里纠纷不断,派出所接处警应接不暇,警力严重透支。近年来,棠树派出所结合实际,摸索推行“让矛盾纠纷防范在村、稳控在乡、化解在当地”的三级排查化解机制,实现了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管控得住”的基本目标,递交出一张多方参与、群防群控、联调联处的新枫桥“舒城”名片。
“实行村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绩效考评机制,每月由乡综治办牵头,派出所负责考核,对全乡16个行政村进行考评,对照结果奖优罚劣,并于月底28日在全乡综治微信群公布;各村通过开展‘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最美庭院’‘好媳妇’等评比举措,得到广大村民积极响应,彼此间这种礼让成俗、帮理不帮亲观念已蔚然成风;同时,派出所唱响调解主角警力下沉,重大矛盾纠纷乡领导带头包保等举措,自2019年以来,全乡矛盾纠纷当事人诉求在基层,无一例越级递交矛盾。”乡党委书记胡俊作了介绍。
桃溪镇在警民联调基础上,创新推出“警村协作”,促进矛盾纠纷不出镇;万佛湖旅游度假区派出所与当地法庭、司法所合作,针对游客流动性强、时间紧促特点,在警民联调基础上推出“警法协作”,促进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服务”;庐镇派出所针对山区居民交通不便特点,推出“背包式”警务上门服务,有效地缓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舒城县公安机关各派出所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鼎力支持,深入践行新时期“枫桥经验”,整合社会调解力量,通过建立“1+1+X”警民联调机制、“警民联调”人才库、村干部轮岗联调制度、村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绩效考评机制等,在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务实的矛盾纠纷调解新路子,有效减轻基层负担,让“枫桥”之树在舒城大地扎根、发芽,遍地开出欣欣向荣的和谐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