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宁市司法局坚持“稳”的基调、“实”的导向、“跑”的状态、“争”的追求,强化政治担当、践行光荣使命,以“严”“教”“访”“心”“安”“帮”六字箴言为抓手,切实推动社区矫正各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实,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助力基层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一、“严”字当头,强化落实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
坚持依法矫正,突出预防为主,采取放管结合方式,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一方面“管”,增强社区矫正对象身份意识,加强信息化核查,严格落实日常报到、签到打卡、电话汇报、教育学习等各项监管规定,通过“在矫通”小程序上报位置信息、微信视频核查、位置共享、通讯联络等信息化手段,实时掌握社区矫正对象动态,及时核实、处理违规问题,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严格推行请销假制度,认真审核社区矫正对象请假理由和佐证材料,在社区矫正对象外出期间,采取位置共享、视频通话以及标志物识别等方式核查位置信息,保证不超出目的地范围活动。一方面“放”,开展人性化管理。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注重社区矫正的人性化。对行动不便的社区矫正对象采取上门入矫、上门谈话教育等方式进行监管,对存在情感纠纷的矫正对象进行耐心化解,对确实有需要外出就医、就学等情况的人员给予政策上的便利,使其感受到社区矫正的温度,矫正其心、端正其行,以感恩之心回馈社会,实现由被动接受监督到主动服从监管的转变。如县街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因车祸导致下身瘫痪,长期乘坐轮椅,平时没有亲人在身旁,无法自行到司法所进行报到,工作人员到其居住地为其办理入矫登记,为其制定个性矫正方案,每周打电话询问近期情况,了解思想动态,每月到其居住地进行见面教育谈话,因其生活困难向街道办事处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了解相关救助政策后,和社区共同依法依规按照程序为其办理申请了临时救助。

二、“教”字为本,加强社区矫正对象教育帮扶多样化
本着“教育学习为矫正手段,思想观念为矫正之本”的原则,推行线上+线下、集中+自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一是依托“空中课堂”整合优秀的社区矫正教育学习资源、专家授课内容等视频,通过“在矫通”小程序进行课程远程推送,极大方便了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自助教育学习,有效解决了社区矫正对象集体教育时间紧、教育效果差的问题。至今累计发送教育学习资源650余条;二是将集体教育课的内容由原来的司法所工作人员讲,变成了社区矫正对象自己讲,教育方式由枯燥的学习法律条文变成面对面相互交流,通过教育新模式,让社区矫正对象敞开心扉交流想法,提高集体教育成效,累计组织开展集体教育2263人次,个别教育2836人次;三是因地制宜,利用清明、建党、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赴烈士陵园开展缅怀先烈红色文化教育,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教育学习内容,全面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四是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及时通报社区矫正对象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典型案例,邀请云南省第三监狱民警开展警示教育专题授课,“以案释法”强调违反监管规定的严重后果,引导其明确身份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严格遵守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实现矫正人心的目的。

三、“访”字为策,精确做好走访调查多重性
推行“走访+普法”双轨模式。一方面深入走访社区矫正对象,通过实地走访、家庭访谈、社区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细致地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生活、工作、思想状况、人际关系。在走访过程中注重倾听社区矫正对象心声,关注他们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一方面在每次走访中嵌入法治教育环节,坚持与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面对面教育谈话,通过宣传社区矫正的相关政策法规,强调矫正纪律和要求,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树立正确的身份意识,防止脱管失控,近年来累计发放宣传材料1472份。
四、“心”字为力,持续发挥心理矫治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作用
引入社会力量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增强自我认知、学会减压减负。邀请心理咨询师定期为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疏导,同时对有心理障碍的矫正对象运用专业技术,通过“面对面”“一对一”“心贴心”的形式倾听其心声,因人而异、个性化地提供心理矫治,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开心结、减轻心理压力、释放情绪,让社区矫正对象的内在认知变成可为自己掌控的适应性认知与行为,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提升社区矫正软实力,至今累计开展心理教育9场次,“一对一”心理辅导9人次。

五、“安”字为要,消除社区矫正安全隐患
扎实开展节假日及重点时段安全隐患排查等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状况、再犯罪倾向等风险隐患,做到日常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建立安全隐患整改清单,加强风险隐患分析研判,坚持问题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确保风险隐患的化解;强化社区矫正对象管控举措,加强与公安机关信息比对,做到“基本情况明、矫正思路清、个案措施强”,实现管得住、不脱管、不漏管,确保重点时段,重要时期的安全稳定。
六、“帮”字为基,聚力为社区矫正对象排忧纾困
及时了解社区矫正对象技能水平、意向岗位,充分发挥3个就业基地职能,不断向有就业、务工意愿且具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定期向社区矫正对象推送就业岗位信息。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低保办理、就业创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帮助,使社区矫正对象重拾生活希望,安心接受矫正;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纠纷化解等服务,促进社区矫正对象“矫得好”“帮得牢”,让社区矫正工作“有力度”更“有温度”,社区矫正对象的稳定,才能保障社区矫正工作安全,进而实现社会平安。
通过围绕“六字箴言”开展工作,安宁市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了连续四年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未出现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重大事件,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