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钢建:古攸国与印第安文化
前些年,我在大同思想网上讲我早年在美国发现印地安人来自中国。网友普遍认为不可能印地安人来自中国。我于上个世纪先后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期间,发现以色列文化和印地安文化的源头在中国。我到湖南工作以后,何光岳先生赠送他的大作供我学习,使我得以从民族族群迁徙的角度探寻东西方文化的源头。
我对古攸国的认识来自对青阳国的探索。何光岳先生在文章中说湖南没有叫青阳的地名。我说在古书上阅读过青阳国在湘东地区。六年前终于有机会去攸县考察青阳地名。当时文副县长辛苦陪同跑了几个地方,终于发现民国时期青阳乡的地点。古青阳国的地名遗址在攸县北青阳乡。攸水渡在县东五十里。县有罗候滩。《史记集解》记载:“苏林曰:青阳,长沙县也。”意指青阳是长沙下面某个县的某一地名。苏林是陈留外黄人,生卒年不详,约汉末魏初间(约公元220年前后)去世。古青阳国的青阳女和古攸国的攸女在夏商周时期属于著名的贵族美女群体。夏商周的帝王中许多娶青阳女或者攸女为妻。
在攸县考察期间,我还注意到攸县文氏是文天祥的后裔。明朝攸县“三文”中有文宜郎中、文士昂云南布政使、文有章云南布政使。文宜郎中墓在县东普安桥;文士昂云南布政使墓在县东柑子山;文有章云南布政使墓在县东昭村。此外,明朝御史蔡思穆墓地在攸县南杜家充。在攸县考察期间,我带去相关资料,晚上在宾馆阅读时发现古青阳国和古攸国的国都均在攸县。我小时候在江苏和安徽生活时间长,一直认为古攸国在安徽地区,没有注意到古攸国国都所在地问题。看来印第安人不仅来自中国,而且主要来自大湘西地区以古攸国为首的商朝诸多方国。
我于2018年在美国奥城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坛上作《古攸国与印第安文化》的演讲。此前,已经多次在美国各地考察印第安文化。特别是奥城大学所在地奥克拉荷马州的印第安人在语言中依旧保留许多古汉语的发音。我在印第安不同部落的语言词典中发现,至少有几百个基本词汇与古汉语的发音相同或者相似。
印第安人一直在苦苦寻根。1910年清政府派欧阳庚为驻墨西哥专案特使,办理1908年墨西哥革命时杀死华侨三百多人的索赔专案。期间,印第安人酋长代表请求中国政府也保护印第安人。墨西哥中华华(奇瓦瓦)地区的殷福布族(Infubu)印第安人到特使馆请愿,表示墨西哥革命时杀死印第安人七百五十名。这些印第安人有中国血统,是殷人后裔,叫殷福布族。殷人于三千年前从天国经天之浮桥岛到达美洲。印第安人酋长代表请求清政府保护印第安人的索赔要求。当时清朝摄政王载沣批准,张荫棠幕僚王国维、罗振玉托查“华侨中有无殷人东迁的痕迹”。载沣以“传闻难作三千年前之历史”为名,拒绝了印第安人的保护请求。
关于印第安人是殷人后裔的问题,我在担任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和《太平洋学报》主编期间,太平洋学会的著名专家王大有先生和宋先生等人已经出版专著和论文论证清楚了。在我主编的《太平洋学报》上也发表过他们的相关论文。剩下的问题是:东渡美洲的印第安人在商朝属于哪些方国的殷人族群?当时这些方国都位于何处?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他们是从哪里出发的?是谁统帅和指挥庞大的殷人族群穿越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这些是我过去多年一直探索的问题。
据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说,攸国在今安徽宿县附近,是前往淮阴的重要通道。赵诚先生的此说一部分是正确的,因为商朝后期古攸国的管辖领域包括江西和安徽的部分地区。但是,商朝后期古攸国的国都在今湖南株洲攸县,这是不容含糊的。古攸国的管辖范围最大的时期还扩展到江苏苏南的部分地区。近二十万军民浩浩荡荡沿江出海,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诸多方国族群参与,负责统一指挥行动的古攸国国王的大本营在哪里,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今湖南株洲的攸县长期作为古攸国的国都,当时具有古攸国大本营的重要地位。
古攸国的国都出现在湖南株洲攸县,并非偶然的现象。株洲攸县有着长时期的历史文化的积累。2013年考古发现,在株洲攸县出土20万年前旧石器。古攸国的国都即今攸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地处湘江中游的洣水之滨,东邻江西莲花县,西界衡东县,南连茶陵县,北接醴陵市、株洲县。全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早在1985年11月,攸县文物普查共发现42处商周遗址,其中38处商周遗址都不同程度存有几何形印纹陶。
古攸国的国名和历史起源于禹王妻攸女。晋朝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引《连山易》曰:“禹娶涂山氏之子,名曰攸,生余”。又曰:禹娶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启’。”夏母攸女生启。可以说古攸国是夏朝王族的母地。《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之未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所谓“南音”是楚地的语音歌唱的诗,采用以古老民歌反复咏唱的艺术表现方法。《吕氏春秋》的记载表明攸女所在地属于南方楚国。在攸县方言中仍然有“兮猗”即“嘻咦”字音作为口语词缀挂在嘴边,表示思念和感叹。攸女所歌《候人兮猗》,保留了先夏时期的诗歌遗文,是南音作品的较早代表作,如同舜帝的韶乐一样重要。
西汉刘向撰写的《列女传》,将启母攸女列为第一。“启母者,涂山氏长女也。夏禹娶以为妃。既生启,辛壬癸甲,启呱呱泣,禹去而治水,惟荒度土功,三过其家,不入其门。涂山独明教训,而致其化焉。及启长,化其德而从其教,卒致令名。禹为天子,而启为嗣,持禹之功而不殒。君子谓涂山强于教诲。诗云:厘尔士女,从以孙子.此之谓也。颂曰:启母涂山,维配帝禹,辛壬癸甲,禹往敷土,启呱呱泣,母独论序,教训以善,卒继其父。”夏启之母攸女教子有方,值得传颂和讴歌。
禹王在今张家界崇山开启夏朝后,皋陶和伯益先后退避,禹王的儿子启继承王位。攸县禹王遗迹依旧存在。攸县县城西门下有禹王宫。攸县漕泊有禹王洞。禹王娶攸女以后,攸国作为侯国一直存在。
禹王娶攸女以后的古攸国的遗址在攸县的考古中已经发掘,只是考古学界还没有意识到古攸国的存在。禹王娶攸女以后的古攸国在攸县一直延续不断。在攸县的诸多考古遗址中,除了大量商周遗址外,近年考古发掘的人字岭遗址是最值得关注的。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度湖南考古勘探发掘最新成果中,攸县酒埠江人字岭遗址考古发掘被列入2017年度湖南20件重点考古发掘项目。人字岭遗址位于攸县酒埠江酒仙湖村,地处罗霄山脉西侧盆地西山坡上。人字岭遗址所在地属于攸水的上游。人字岭遗址是距今4000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遗址。该遗址发现于2016年春,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市文物局组织对公路施工范围内的人字岭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该遗址有大量长方形小坑墓,共计60余座,集中分布在山顶,还有柱洞、灰坑、红烧土面。人字岭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为石器,均为磨制,主要器形有斧、锛、箭镞、环、网坠等,陶器多为残碎的陶片,饰有绳纹、方格纹、刻划纹等,有罐、鼎、盆、壶、纺轮等。人字岭遗址出土文物表明,当时攸县地区有多处族群聚集地。
人字岭遗址还显示当时古攸国人流行二次葬葬俗。与攸县人字岭遗址类似的二次葬葬俗,在湖南湘乡、茶陵,江西樟树、新余,湖北通城,广东韶关等地的古遗址中均有发现。二次葬的显著特征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和两次以上的埋葬,包括易地安葬。先将死者的皮肉和内脏等软组织经过焚烧,再把骨骼收拾起来加以埋葬。二次葬葬俗的宗教意义在于通过对死者进行再次安置,来安抚死者亡灵,也解除亡灵可能对生者的危害。二次葬葬俗随着大湘西地区族群的北迁和西迁,也传播到西土。西亚特洛伊人即伊犁河流域的铁勒族群源于大湘西地区,并将二次葬葬俗带入古希腊和不列颠岛。
在商朝时期,攸国与其他方国的地理关系在甲骨文卜辞中也有反映。根据甲骨文卜辞,可以发现古攸国与永国等其他方国的地理位置。在商朝末期,南方大国中攸国的影响大,是商王依靠的主要力量。殷帝辛三十二年初春,周武王大会诸侯观兵于孟津时,殷帝辛召集贵戚徽子、箕子以及各位诸侯勤王,其中有攸侯喜在场。
甲骨文卜辞记载商王多次到攸国。如“王来正人方,在攸侯喜鄙永。”(《合集》36484)攸国与永国相毗邻。永方的国都在今湖南永州地区,辖区包括邵阳、湘西和广西部分地区。攸国与永国毗邻。甲骨文卜辞中有戍永令,永方属于戍边重镇。永方以南属于粤方。甲骨文卜辞记载:“贞令永途子央于南。”(《合集》6051)子央于南在粤方。与永方接近的方国还有元方,在今湘西沅陵地区一带。“王其奠元暨永在盂奠。”(《屯南》1092)元方永方被奠置到盂方。“王从望乘暨沚方君主伐下危和巴方。”望方在今长沙望城和宁乡等地。望国的统帅有望乘和望洋等。望乘是武丁时期大将。望洋为子姓,也称子洋。在商朝时期,攸国的国都在今湖南株洲攸县一带,辖区西至衡阳,南至郴州,北至醴陵,从湘东到江西和安徽部分地区。根据卜辞看,永国与攸国毗邻。元国与永国毗邻。从攸国往西先后经过永国和元国。攸国的西北方向是望国。攸国的东北方向是虎国。
商朝时期,作为南方大国,攸国与攸侯在甲骨文中出现多次。攸侯(《合集》3330)经常参与商王室事务。甲骨文卜辞有:贞呼攸令《合集》17569正;贞令攸令《合集》4340正;贞攸侯令《合集》5760正;言攸侯《合集》9511;攸侯来告马《合集》20072,攸侯报告牧场养马情况;攸侯叶鄙《合集》32982 协助右牧和中牧。攸侯喜在商朝末年是商王的重要依靠力量。殷帝辛三十二年初春,周武王大会诸侯观兵于孟津时,殷帝辛召集贵戚徽子、箕子,以及各位诸侯勤王,有攸侯喜在场。
古攸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属于不同爵位的方国。在商朝攸国属于侯爵方国。攸国国王也称攸候。商朝后期,攸侯子攸是商王之子,当时的商王是武丁。攸侯子攸之后,有攸侯子唐、攸侯子吉、攸侯子喜。攸侯子喜也称侯喜或者侯喜王。攸国侯喜王在商朝末年率领诸多方国东渡美洲,成为东渡大军的统帅和总指挥。
与古攸国有关的著名考古方面的器物是《鬲攸比鼎》。著名的《鬲攸比鼎》铭文提及攸衛牧。西周晚期鬲攸比鼎,高15.8、口徑17.5寸。體呈半球形,折沿雙立耳,圜底三蹄足。口沿下飾大小相間的重環紋和一道弦紋。【銘文】隹(唯)卅又二年三月初吉壬辰,王才(在)周康宮?大(太)室,比(以)攸衛牧告于王,曰:女(汝)覓我田,牧弗能許比,王令眚(省)史南?(以)即虢旅,虢旅乃事(使)攸衛牧誓曰:我弗(具)付匕(比),且射(其沮厭)分田邑,則殺,攸衛牧則誓,比乍(作朕)皇且(祖)丁公、皇考叀(惠)公(尊)鼎,攸比(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鬲攸比鼎》铭文表明当时攸衛牧与王室的特殊关系。
攸县作为古攸国的国都一直有国脉传承。汉代长沙定王子刘则元朔四年被封为攸舆候,国都在攸县,属于侯爵国。根据《宋书》记载,历史上有攸子孟次陽,安丘人,以骠骑将军攻合肥有功,封食邑三百户,太始元年封。同年,茶陵子俞道龙得封于湘东。根据《隋书》记载,有攸候萧该,鄱阳忠烈王孙,封攸县。
考古发现表明,商末周初以来,古攸国国都一直是攸人聚集地。除了大量商周遗址外,汉晋时期的遗址也不断有新发现。秦代初年,攸县即已设立,是湖南地区最早的几个县之一。至西汉初,攸县属长沙国。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长沙定王子刘则于攸县,为攸舆侯。攸县网岭镇一带有相当数量的西汉时期古墓葬,曾经成为盗墓团伙觊觎之地。网岭古墓群地处湘东罗霄山脉西麓谷地,埋藏有众多东周至两汉时期墓葬。1985年,考古人员在攸县网岭镇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清理东周墓葬32座,出土一批陶器、青铜器和滑石器。依据葬制和随葬品,这批东周墓葬属于楚文化遗存,较好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攸水流域的古攸国面貌。2010年8月,又在攸县酒埠江镇色江村燕子岭发掘了8座汉晋墓葬,其中有2座相邻的东晋墓,出土有瓷器、铁削等器物。墓砖纪年和器物器形反映出两墓的时代。
美洲印第安人流传着《侯喜王歌》。歌中记叙侯喜率领殷人历尽千难万险抵达美洲的事迹。墨西哥西海岸出土距今3000多年的陶器上,刻有二十多个“舟”字。殷人到达美洲后带去了工匠技艺和工匠文明。根据美洲的考古发现看,印第安人的工匠技艺水平很高,能够雕刻大型玉器,说明工匠文明传统曾经在美洲得到传承。
考古学家在美洲奥尔梅克遗址拉文塔(LaVenta)太阳神庙祭祀中心地下发掘出十六尊高约七八尺的翡翠、蛇纹岩长颅或方形高冠雕像和六块玉圭。六块玉圭上铭刻有殷商甲骨文字。经王大友先生等专家解读,这些玉圭上刻写着殷人远祖、高祖、始祖、先公先王名号谱系。这些具有高超工匠技艺和思想文化水平的工匠作品来自殷人族群。祭祀殷人远祖、高祖、始祖、先公先王的族群是从哪里迁徙美洲的?在迁徙美洲的各个方国族群中,古攸国是侯爵方国。古攸国的王室家族是商朝王室的直接后裔。在美洲祭祀商王先公先王的族群应该是商王王室的后裔,即古攸国王室族群。
攸候喜率领殷人东渡时,除了攸方人以外,还有永方望方元方沚方虎方粤方淮夷等族群。这些方国主要在大湘西地区。在古攸国的国王攸候喜的率领下,古攸国人东渡成为美洲印第安人的艰辛历史应该让后人记住。

在攸县考察期间,我还注意到攸县文氏是文天祥的后裔。明朝攸县“三文”中有文宜郎中、文士昂云南布政使、文有章云南布政使。文宜郎中墓在县东普安桥;文士昂云南布政使墓在县东柑子山;文有章云南布政使墓在县东昭村。此外,明朝御史蔡思穆墓地在攸县南杜家充。在攸县考察期间,我带去相关资料,晚上在宾馆阅读时发现古青阳国和古攸国的国都均在攸县。我小时候在江苏和安徽生活时间长,一直认为古攸国在安徽地区,没有注意到古攸国国都所在地问题。看来印第安人不仅来自中国,而且主要来自大湘西地区以古攸国为首的商朝诸多方国。
我于2018年在美国奥城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坛上作《古攸国与印第安文化》的演讲。此前,已经多次在美国各地考察印第安文化。特别是奥城大学所在地奥克拉荷马州的印第安人在语言中依旧保留许多古汉语的发音。我在印第安不同部落的语言词典中发现,至少有几百个基本词汇与古汉语的发音相同或者相似。
印第安人一直在苦苦寻根。1910年清政府派欧阳庚为驻墨西哥专案特使,办理1908年墨西哥革命时杀死华侨三百多人的索赔专案。期间,印第安人酋长代表请求中国政府也保护印第安人。墨西哥中华华(奇瓦瓦)地区的殷福布族(Infubu)印第安人到特使馆请愿,表示墨西哥革命时杀死印第安人七百五十名。这些印第安人有中国血统,是殷人后裔,叫殷福布族。殷人于三千年前从天国经天之浮桥岛到达美洲。印第安人酋长代表请求清政府保护印第安人的索赔要求。当时清朝摄政王载沣批准,张荫棠幕僚王国维、罗振玉托查“华侨中有无殷人东迁的痕迹”。载沣以“传闻难作三千年前之历史”为名,拒绝了印第安人的保护请求。
关于印第安人是殷人后裔的问题,我在担任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和《太平洋学报》主编期间,太平洋学会的著名专家王大有先生和宋先生等人已经出版专著和论文论证清楚了。在我主编的《太平洋学报》上也发表过他们的相关论文。剩下的问题是:东渡美洲的印第安人在商朝属于哪些方国的殷人族群?当时这些方国都位于何处?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他们是从哪里出发的?是谁统帅和指挥庞大的殷人族群穿越太平洋到达美洲大陆?这些是我过去多年一直探索的问题。
据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说,攸国在今安徽宿县附近,是前往淮阴的重要通道。赵诚先生的此说一部分是正确的,因为商朝后期古攸国的管辖领域包括江西和安徽的部分地区。但是,商朝后期古攸国的国都在今湖南株洲攸县,这是不容含糊的。古攸国的管辖范围最大的时期还扩展到江苏苏南的部分地区。近二十万军民浩浩荡荡沿江出海,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诸多方国族群参与,负责统一指挥行动的古攸国国王的大本营在哪里,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今湖南株洲的攸县长期作为古攸国的国都,当时具有古攸国大本营的重要地位。
古攸国的国都出现在湖南株洲攸县,并非偶然的现象。株洲攸县有着长时期的历史文化的积累。2013年考古发现,在株洲攸县出土20万年前旧石器。古攸国的国都即今攸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地处湘江中游的洣水之滨,东邻江西莲花县,西界衡东县,南连茶陵县,北接醴陵市、株洲县。全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早在1985年11月,攸县文物普查共发现42处商周遗址,其中38处商周遗址都不同程度存有几何形印纹陶。
古攸国的国名和历史起源于禹王妻攸女。晋朝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引《连山易》曰:“禹娶涂山氏之子,名曰攸,生余”。又曰:禹娶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启’。”夏母攸女生启。可以说古攸国是夏朝王族的母地。《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之未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所谓“南音”是楚地的语音歌唱的诗,采用以古老民歌反复咏唱的艺术表现方法。《吕氏春秋》的记载表明攸女所在地属于南方楚国。在攸县方言中仍然有“兮猗”即“嘻咦”字音作为口语词缀挂在嘴边,表示思念和感叹。攸女所歌《候人兮猗》,保留了先夏时期的诗歌遗文,是南音作品的较早代表作,如同舜帝的韶乐一样重要。
西汉刘向撰写的《列女传》,将启母攸女列为第一。“启母者,涂山氏长女也。夏禹娶以为妃。既生启,辛壬癸甲,启呱呱泣,禹去而治水,惟荒度土功,三过其家,不入其门。涂山独明教训,而致其化焉。及启长,化其德而从其教,卒致令名。禹为天子,而启为嗣,持禹之功而不殒。君子谓涂山强于教诲。诗云:厘尔士女,从以孙子.此之谓也。颂曰:启母涂山,维配帝禹,辛壬癸甲,禹往敷土,启呱呱泣,母独论序,教训以善,卒继其父。”夏启之母攸女教子有方,值得传颂和讴歌。
禹王在今张家界崇山开启夏朝后,皋陶和伯益先后退避,禹王的儿子启继承王位。攸县禹王遗迹依旧存在。攸县县城西门下有禹王宫。攸县漕泊有禹王洞。禹王娶攸女以后,攸国作为侯国一直存在。
禹王娶攸女以后的古攸国的遗址在攸县的考古中已经发掘,只是考古学界还没有意识到古攸国的存在。禹王娶攸女以后的古攸国在攸县一直延续不断。在攸县的诸多考古遗址中,除了大量商周遗址外,近年考古发掘的人字岭遗址是最值得关注的。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度湖南考古勘探发掘最新成果中,攸县酒埠江人字岭遗址考古发掘被列入2017年度湖南20件重点考古发掘项目。人字岭遗址位于攸县酒埠江酒仙湖村,地处罗霄山脉西侧盆地西山坡上。人字岭遗址所在地属于攸水的上游。人字岭遗址是距今4000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遗址。该遗址发现于2016年春,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市文物局组织对公路施工范围内的人字岭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该遗址有大量长方形小坑墓,共计60余座,集中分布在山顶,还有柱洞、灰坑、红烧土面。人字岭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为石器,均为磨制,主要器形有斧、锛、箭镞、环、网坠等,陶器多为残碎的陶片,饰有绳纹、方格纹、刻划纹等,有罐、鼎、盆、壶、纺轮等。人字岭遗址出土文物表明,当时攸县地区有多处族群聚集地。
人字岭遗址还显示当时古攸国人流行二次葬葬俗。与攸县人字岭遗址类似的二次葬葬俗,在湖南湘乡、茶陵,江西樟树、新余,湖北通城,广东韶关等地的古遗址中均有发现。二次葬的显著特征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和两次以上的埋葬,包括易地安葬。先将死者的皮肉和内脏等软组织经过焚烧,再把骨骼收拾起来加以埋葬。二次葬葬俗的宗教意义在于通过对死者进行再次安置,来安抚死者亡灵,也解除亡灵可能对生者的危害。二次葬葬俗随着大湘西地区族群的北迁和西迁,也传播到西土。西亚特洛伊人即伊犁河流域的铁勒族群源于大湘西地区,并将二次葬葬俗带入古希腊和不列颠岛。
在商朝时期,攸国与其他方国的地理关系在甲骨文卜辞中也有反映。根据甲骨文卜辞,可以发现古攸国与永国等其他方国的地理位置。在商朝末期,南方大国中攸国的影响大,是商王依靠的主要力量。殷帝辛三十二年初春,周武王大会诸侯观兵于孟津时,殷帝辛召集贵戚徽子、箕子以及各位诸侯勤王,其中有攸侯喜在场。
甲骨文卜辞记载商王多次到攸国。如“王来正人方,在攸侯喜鄙永。”(《合集》36484)攸国与永国相毗邻。永方的国都在今湖南永州地区,辖区包括邵阳、湘西和广西部分地区。攸国与永国毗邻。甲骨文卜辞中有戍永令,永方属于戍边重镇。永方以南属于粤方。甲骨文卜辞记载:“贞令永途子央于南。”(《合集》6051)子央于南在粤方。与永方接近的方国还有元方,在今湘西沅陵地区一带。“王其奠元暨永在盂奠。”(《屯南》1092)元方永方被奠置到盂方。“王从望乘暨沚方君主伐下危和巴方。”望方在今长沙望城和宁乡等地。望国的统帅有望乘和望洋等。望乘是武丁时期大将。望洋为子姓,也称子洋。在商朝时期,攸国的国都在今湖南株洲攸县一带,辖区西至衡阳,南至郴州,北至醴陵,从湘东到江西和安徽部分地区。根据卜辞看,永国与攸国毗邻。元国与永国毗邻。从攸国往西先后经过永国和元国。攸国的西北方向是望国。攸国的东北方向是虎国。
商朝时期,作为南方大国,攸国与攸侯在甲骨文中出现多次。攸侯(《合集》3330)经常参与商王室事务。甲骨文卜辞有:贞呼攸令《合集》17569正;贞令攸令《合集》4340正;贞攸侯令《合集》5760正;言攸侯《合集》9511;攸侯来告马《合集》20072,攸侯报告牧场养马情况;攸侯叶鄙《合集》32982 协助右牧和中牧。攸侯喜在商朝末年是商王的重要依靠力量。殷帝辛三十二年初春,周武王大会诸侯观兵于孟津时,殷帝辛召集贵戚徽子、箕子,以及各位诸侯勤王,有攸侯喜在场。
古攸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属于不同爵位的方国。在商朝攸国属于侯爵方国。攸国国王也称攸候。商朝后期,攸侯子攸是商王之子,当时的商王是武丁。攸侯子攸之后,有攸侯子唐、攸侯子吉、攸侯子喜。攸侯子喜也称侯喜或者侯喜王。攸国侯喜王在商朝末年率领诸多方国东渡美洲,成为东渡大军的统帅和总指挥。
与古攸国有关的著名考古方面的器物是《鬲攸比鼎》。著名的《鬲攸比鼎》铭文提及攸衛牧。西周晚期鬲攸比鼎,高15.8、口徑17.5寸。體呈半球形,折沿雙立耳,圜底三蹄足。口沿下飾大小相間的重環紋和一道弦紋。【銘文】隹(唯)卅又二年三月初吉壬辰,王才(在)周康宮?大(太)室,比(以)攸衛牧告于王,曰:女(汝)覓我田,牧弗能許比,王令眚(省)史南?(以)即虢旅,虢旅乃事(使)攸衛牧誓曰:我弗(具)付匕(比),且射(其沮厭)分田邑,則殺,攸衛牧則誓,比乍(作朕)皇且(祖)丁公、皇考叀(惠)公(尊)鼎,攸比(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鬲攸比鼎》铭文表明当时攸衛牧与王室的特殊关系。
攸县作为古攸国的国都一直有国脉传承。汉代长沙定王子刘则元朔四年被封为攸舆候,国都在攸县,属于侯爵国。根据《宋书》记载,历史上有攸子孟次陽,安丘人,以骠骑将军攻合肥有功,封食邑三百户,太始元年封。同年,茶陵子俞道龙得封于湘东。根据《隋书》记载,有攸候萧该,鄱阳忠烈王孙,封攸县。
考古发现表明,商末周初以来,古攸国国都一直是攸人聚集地。除了大量商周遗址外,汉晋时期的遗址也不断有新发现。秦代初年,攸县即已设立,是湖南地区最早的几个县之一。至西汉初,攸县属长沙国。元朔四年(前125年),封长沙定王子刘则于攸县,为攸舆侯。攸县网岭镇一带有相当数量的西汉时期古墓葬,曾经成为盗墓团伙觊觎之地。网岭古墓群地处湘东罗霄山脉西麓谷地,埋藏有众多东周至两汉时期墓葬。1985年,考古人员在攸县网岭镇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清理东周墓葬32座,出土一批陶器、青铜器和滑石器。依据葬制和随葬品,这批东周墓葬属于楚文化遗存,较好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攸水流域的古攸国面貌。2010年8月,又在攸县酒埠江镇色江村燕子岭发掘了8座汉晋墓葬,其中有2座相邻的东晋墓,出土有瓷器、铁削等器物。墓砖纪年和器物器形反映出两墓的时代。
美洲印第安人流传着《侯喜王歌》。歌中记叙侯喜率领殷人历尽千难万险抵达美洲的事迹。墨西哥西海岸出土距今3000多年的陶器上,刻有二十多个“舟”字。殷人到达美洲后带去了工匠技艺和工匠文明。根据美洲的考古发现看,印第安人的工匠技艺水平很高,能够雕刻大型玉器,说明工匠文明传统曾经在美洲得到传承。
考古学家在美洲奥尔梅克遗址拉文塔(LaVenta)太阳神庙祭祀中心地下发掘出十六尊高约七八尺的翡翠、蛇纹岩长颅或方形高冠雕像和六块玉圭。六块玉圭上铭刻有殷商甲骨文字。经王大友先生等专家解读,这些玉圭上刻写着殷人远祖、高祖、始祖、先公先王名号谱系。这些具有高超工匠技艺和思想文化水平的工匠作品来自殷人族群。祭祀殷人远祖、高祖、始祖、先公先王的族群是从哪里迁徙美洲的?在迁徙美洲的各个方国族群中,古攸国是侯爵方国。古攸国的王室家族是商朝王室的直接后裔。在美洲祭祀商王先公先王的族群应该是商王王室的后裔,即古攸国王室族群。
攸候喜率领殷人东渡时,除了攸方人以外,还有永方望方元方沚方虎方粤方淮夷等族群。这些方国主要在大湘西地区。在古攸国的国王攸候喜的率领下,古攸国人东渡成为美洲印第安人的艰辛历史应该让后人记住。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