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至4日,内蒙古自治区及区外法学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妇女工作者及相关各界代表200余人齐聚准格尔旗,围绕“家庭法律文化建设的多维视角”展开理论探讨与实务交流。
会议围绕“家庭与法律的关系研究、家庭文化建设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教育、家长教育的法治化,家事纠纷多元化解与乡村治理、牧区家事审判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家事审判中的家庭弱势群体保护”等议题展开讨论。
本届论坛组委会委员、秘书长、准格尔旗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法学会会长鲁占清致欢迎词。本届论坛组委会执行主任委员、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苏利军致词。
“法律文化视野下的家事司法研究接地气、通心气、长士气!”本届论坛组委委员、执行秘书长、准格尔旗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海龙在会上做工作经验汇报有感而发。
与会者认为:本届论坛聚焦家庭法律文化,抓住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旨,厘清了法律介入家庭生活的界限与尺度,探讨了家事审判的方法与路径,促进了法学与司法实践的深度融合,开辟了法律文化视野下家事司法理论研究、实务研究的新路径,为家事司法改革提供了文化基础与法律思维,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文化活力。因此,这是一次更加开放、多元、温暖的法律文化盛会。
据悉,百余篇参会竞奖论文中的35篇分别荣获内蒙古法律文化成果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其中,董成香、陈心心撰写的《家事审判中的治疗理念——以准格尔旗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工作为蓝本》荣获一等奖。
会上,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准格尔旗人民法院、鄂托克旗人民法院、霍林郭勒市人民法院被命名为“内蒙古法律文化研究基地“。
在经验交流环节,准格尔旗人民法院、鄂托克旗人民法院、霍林郭勒市人民法院、翁牛特旗人民法院、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包头市昆都仑区人民法院、镶黄旗人民法院等7家法院先后作典型发言。
近年来,内蒙古法律文化研究立足自治区基层法治实践,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充分汲取理论营养、推升人民法院的专业能力,为家事司法改革做出了应有贡献。不久前,法律出版社出版了《当代中国的家事司法改革——地方实践与经验》一书,收录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包头市昆都仑区人民法院、苏尼特左旗人民法院三家内蒙古法律文化研究基地的家事审判实践经验,为当代中国家事司法改革贡献了内蒙古智慧和力量。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武国瑞在讲话中号召广大法学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家事审判研究和实践的同志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练好专业基本功,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本届论坛组委会主任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会长、乌兰夫民族法制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武夜平在主旨报告中回顾了法律文化视野下家事司法的研究历程,阐述了推进家庭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揭示了开展家庭法律文化研究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指引,提出了家事司法研究再思考与再展望的现实需求,指出了新时代家事司法研究未来方向。他希望广大研究者从立法、司法、法律监督、法学、社会学、文化学、民族学、心理学等多角度研究家事司法,讨论家庭法律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紧绷司法为民这个弦、紧靠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打好家事司法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这个“组合拳”。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爱武应邀出席论坛并作《法治视野下家庭文化建设的思考》专题报告。她指出,家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家庭自身引起重视,主动调整家庭生活中负面情绪和行为,激活正能量,更需要国家、社会、相关组织予以关注、指导和推动。
法律出版社法商分社社长薛晗应邀出席论坛,并就合作开发内蒙古法律文化成果与内蒙古自治区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负责人达成共识。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深入驻地国有企业黑岱沟露天煤矿,了解企业与职工的法律需求,宣传家庭法律文化、解读家事司法,主办方还向煤矿捐赠了部分法律文化图书。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荣明陪同观摩,并介绍了企业法律文化的建设情况和发展需求。与会人员观看了准格尔旗人民法院拍摄的微电影《挽爱》和家事司法纪录片,观摩了该院的家事审判庭和文化建设成果。座谈中大家认为,准格尔旗法院文化丰富多彩,家事审判特色鲜明,《挽爱》是一部生动反映当代中国家事司法文化的优秀之作。
闭幕会上,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苏利军,准格尔旗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海龙向通辽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文华,霍林郭勒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金树国移交了“2021内蒙古法律文化论坛——第五届家事审判专题会”备忘录。
本次会议由内蒙古自治区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主办,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准格尔旗人民法院、内蒙古土默特博物馆社区教育学校承办,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内蒙古自治区妇女联合会、鄂尔多斯市法学会、准格尔旗法学会协办。